想必很多同学已经有了目标院校,但是你选择的院校是否合理呢?择校的过程可能会掺杂一些情绪的因素以及因为调查不充分导致选择过高或者选择偏低。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如何系统和科学地择校。
1
择校心态:稳妥更好
择校的过程难免会因为自我的过高期望或名校情结而导致择校偏差。会计、审计、图情的平均报录比大约为10:1,10个人里录取1个,而80%以上的学校近两年分数波动都不大,尤其是一些985/211或者热门地区的热门学校,连续两年甚至3年变动都不大,那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没考上?
因为他们对自己期望值过高,估分估高了!想着自己能考240+,结果出来成绩225-230,怎么能考上。估分的时候应该多做几套模拟题,有一些基本的判断,尽可能的估准确,如果觉得没复习好,估分的时候稍微保守一些。有的人想拔高,有时候无异于揠苗助长,考研分数是靠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学来的,要注重基础,而对于估分来讲,有多大能力估计多少分数,不要凭空想象。
2
择校城市:选择城市还是选择考上?
择校是一个无法一步到位的过程,因为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有的同学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有时候会选择去不同的城市、不一样的学校、甚至变其他的专业,但是无论你如何选择,你的分数能达到什么水平?选择的余地有多大?如果自己分数都考不到200+,还想去热门城市、省份,比如广东、上海、重庆、北京、浙江等等。那在你选的时候就已经确地了你是大概率要落榜的。所以,你是想去好城市还是想考上?还有的同学一心想要去一线城市,的确一线城市的各种资源都很好,但是毫不例外这里的分数也的确很高,其实未必非要一线城市,有的二线城市也是不错的选择。
有的同学有比较深的“名校情结”,但是名校之所以是名校,分数要求也相当高,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名校有限、名额有限,报考热度不减,也经常扎堆成炮灰,这样显然浪费了一年青春,如何选择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院校?
要明确,什么是“性价比高”的院校,首先要专业一流,好就业,毕业以后首先面临就业,迎合市场来做出正确选择。
其次,是有机会考得上,分数要求不像名校那样高,跳一跳可以够得着。而很多非名校中的黑马,读起来性价比极高,学校在业界的专业水平和就业率都极高,口碑很好,举几个例子:
江西财经、东北财经、天津财经、安徽财经,这些财经类大学的会计专业都超强,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成绩可能不够选择老211、985或者双一流院校,那么这些院校都是不错的选择。江西财经大学最有名的金融学和会计学,未来考注册会计师,若是考不上上财等一流财经,报江西大学的财经是个不错的选择。江财的法律专业也相当不错。深圳大学,虽然是双非院校,但是实力不容小觑,院校优秀的地理位置、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以及学校强势的学科教育,依托深圳繁荣的经济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这几年发展超级迅猛。深大周围有一堆行业巨头,实习机会特别多,例如腾讯、中兴、阿里分部、联想、百度分部等。
同等档次的学校,优先选择目标就业区域的。如果就业地没定也不要紧,同等档次的学校,就业的时候不是比拼的学校,而是比拼你两年或者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成绩。首先应该调查把握一些基本数据,比如会计、审计985普遍在240+(旱区),211大学普遍在230+(旱区);图情985普遍在230+(旱区),211普遍在220+(旱区),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个别学校可能由于地理位置或者爆冷暴热可能会低于这个分数,但是绝大部分学校符合这个规律;如果想考取人大的全日制CC的研究生,一定要确保至少要有245分的实力,最好可以考到255分以上。
其次,通过地域、专业等要素,筛选出几个自己心仪的备选院校。有的院校专业很强,比如一些财经类的地方院校,在会计、金融、法律专业方面非常强悍,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分数与一线城市的同层次院校相比会低一些,这样一来,选择的余地就更大一些。
最后,分析自我和可能提升的分数,定下分数目标,这个分数目标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最高目标分数,一个是自己能达到的最低目标分数,通过你已有的调查数据,分析自己哪个目标分数可以上211或者985,与自己目标院校近3年进复试的最高分、最低分对比,从而确认是否可以考进自己心仪的院校,这其实是一个筛选的过程,因为自己的分数可能会排除一些院校,最终留下最适合自己的。